欢迎您来到金斧子,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当前位置: 首页 > 私募社区 > 【水星价值一二级联合研究】凯赛生物2021年营收同比增46.77%
【水星价值一二级联合研究】凯赛生物2021年营收同比增46.77%
2022-04-09
214
0

 诞生于21世纪的合成生物学(Synthetic Biology),近年来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

  作为中国“十四五”规划的科技前沿攻关方向、被美国国防部誉为未来“重点关注的六大颠覆性基础研究领域”,合成生物学被视为“第三次生物技术革命”的重要载体,在替代石化材料、节能减排、绿色化工等诸多领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4月6日晚,合成生物学平台型企业-凯赛生物(688065.SH)披露的2021年全年业绩报告显示,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1.9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6.77%,实现营业利润7.3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1.4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6.0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2.82%,业绩开启高增长模式。

  作为生物制造成功替代石化产品典型案例的主角,凯赛生物是长链二元酸领域的全球龙头。从披露信息看,其生物基聚酰胺业务已实现“从0到1”的突破,下游应用拓展和市场推广也较顺利。依靠其生物制造全流程核心技术、持续的研发投入和产品布局,相信有望在多个关键产品商业化平台上高速成长。

  事实上,“碳中和”的大背景下,新能源板块“光伏”龙头隆基股份、“动力电池”龙头宁德时代相继迎来爆发式增长,作为有望替代化石能源材料的合成生物学龙头凯赛生物正在经历,由生物法长链二元酸、生物基聚酰胺规模化生产到生物废弃物的原料替代的第三个里程碑的探索。

  全球独家掌握核心技术,生物基聚酰胺产业化实现“0到1”突破

  资料显示,凯赛生物通过构建高效工程菌实现对发酵菌种在基因工程层面的改造,获取了具有产业化价值的用于生物法长链二元酸系列产品和生物基戊二胺产品生物转化的高效菌种,打造了高效的“细胞微工厂”。

  凯赛生物早先于2003年便成功实现生物法长链二元酸聚合级产业化,并在多年后逐步实现了对化学法相同产品的市场替代,产品涵盖DC10~DC18多个品类的长链二元酸,传统DC12产品占据全球80%以上的市场份额。

  自2014年实现全球首次千吨级生物基戊二胺/聚酰胺产业化技术突破后,2021年7月,凯赛生物位于新疆乌苏的年产5万吨生物基戊二胺和10万吨生物基聚酰胺生产线正式投产,这是全球首条万吨级生物基聚酰胺生产线,也是全球首次实现生物基戊二胺大规模产业化。凯赛生物为生物基戊二胺在国家生态环境部做了新物质注册,目前公司也是全球唯一有能力大规模量产生物基戊二胺的企业,基于此生产的生物基聚酰胺系列产品更有望进入“以塑代钢、以塑代塑”用于替代金属、替代热固型材料的大场景应用阶段,被业界称为继尼龙66发明80多年来,最有潜力的尼龙新材料。

  作为全球第一家实现系列生物基聚酰胺规模化生产的公司,凯赛生物独家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考虑到聚酰胺作为基础原材料,可应用的市场领域具有多样性,性价比高,技术壁垒高,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与此同时,作为一种新型生物基材料,生物基聚酰胺的应用推广也将对我国有效解决双单体聚酰胺关键材料对外进口依赖有着积极作用。在应用领域,凯赛生物的生物基聚酰胺具有高性能和低成本的优势,产品在民用丝、工业丝和工程材料领域开发已超300家客户,并开始形成销售。

  中信证券李超曾分析,“凯赛生物凭借长链二元酸的销量增长和成本优化,2016-2021年公司归母净利润CAGR为32.8%。在关键单体生物基戊二胺取得全球首次突破后,公司进一步拓展生物基聚酰胺,全面布局聚酰胺产业链,打开更广阔的市场需求。依靠生物制造全流程核心技术、持续的研发投入和产品布局,公司有望在合成生物学平台上高速成长。”

  扩产能、拓品类,产品布局稳步推进,筑基第二成长曲线

  目前,凯赛生物系列生物法长链二元酸年产能达到7.5万吨,生产线位于凯赛金乡和乌苏技术,凯赛太原的40000吨/年生物法癸二酸生产线计划于2022年上半年建成投产。

  据专业人士介绍,癸二酸是生物法长链二元酸中生产难度系数最高的产品种类。一旦太原基地癸二酸项目正式投产,这将是全球首次生物法癸二酸产业化的重大突破,也会是凯赛生物产品品牌拓宽的又一重要进展。此外,依据凯赛生物社责报告中披露内容看到,凯赛生物的生物法癸二酸质量远优于化学法同类产品,同时基于其碳足迹数据可看到,相较于蓖麻油基的化学法同类产品,其可减少22%*的碳排放。这样的技术与低碳优势,其未来的市场空间大有可期。

  从年报数据来看,核心产品长链二元酸业务产销两旺,产能利用率、销量均有较大提升。长链二元酸系统产品在没有新增产线的情况下,生产量由上年4.39万吨增加至5.94万吨,同比增加35.42%,产能利用率由58.53%提高至79.27%。同时公司深入挖掘长链二元酸市场,销售量亦从4.31万吨增加至6.15万吨,同比增加了42.49%。

  凯赛生物是目前全球具有代表性的能够实现生物法制造系列长链二元酸并大规模产业化的龙头企业,与杜邦、艾曼斯、诺和诺德、赢创等知名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商业合作关系,报告期内公司长链二元酸系列产品实现收入19.96亿元,同比增长36.98%。

  从技术路线看,随着凯赛(乌苏)年产5万吨生物基戊二胺及年产10万吨生物基聚酰胺生产线如期投产。凯赛生物进入到第二个里程碑阶段,以生物基聚酰胺为代表产品,打造山西合成生物学的产业集群,生产规模将达到近百万吨级,这一项目将开创生物制造规模化和集群化的先河。

  具体而言,以凯赛生物为龙头打造的山西合成生物产业生态园区,计划共同投资250亿元。2021年1月,年产4万吨生物法癸二酸和年产90万吨生物基聚酰胺项目正式开工,目前除癸二酸项目投产外,其他项目也正在稳步推进中。公司与山西综改区密切合作,在合成生物材料产业园内引进与公司有关联的上下游产业化项目,吸引纺织、电子电器、汽车等生物基新材料下游产业,有望形成千亿级的合成生物材料产业集群。

  根据MarketsandMarkets分析数据显示,全球生物基塑料及聚合物市场规模2020年为105亿美元,2025年有望增长至279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达到21.7%。

  作为未来增长的重要赛道,据专家预测,合成生物产业将成为下一个经济转型和领跑的重要“风口”,行业前景广阔,这也是山西省抢占合成生物产业制高点,全力支持合成生物千亿级产业集群建设的原因所在。

  对凯赛生物业务发展来说,这次合作是其产业链布局战略的体现,通过参与构建循环经济一体化产业园项目投资,在扩充产能的同时,实现产业链向下游延伸,提升公司整体竞争力。从年报来看,凯赛生物也将持续研发生物基长链聚酰胺、高温聚酰胺、聚酰胺弹性体、农业废弃物、可降解材料等项目,为进一步拓宽下游应用场景和业务端增长筑牢基础。

  万亿级新兴行业赛道,凯赛助力打造中国版低碳方案

  目前,凯赛生物拥有“以合成生物学手段,开发微生物代谢途径和构建高效工程菌”、“微生物代谢调控和微生物高效转化技术”、“生物转化/发酵体系的分离纯化技术”、“聚合工艺及其下游应用开发技术”四大核心技术。

  报告期内,凯赛生物继续布局生物基聚酰胺及核心单体的专利申请,并获得67个发明专利授权和2个实用新型专利授权;累计获得189个发明专利授权和53个实用新型专利授权。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凯赛生物研发投入1.34亿元,同比增长58.40%。

  作为一种新型生物基材料,生物基戊二胺和生物基聚酰胺产业化技术于2015年被工信部列为产业关键共性技术;仅以生物基聚酰胺产品而论,国家工信部连续两年将生物基聚酰胺56列为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示范指导目录(2018/2019)、(2019/2020)。同时,2021年公司荣获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长链二元酸”获制造业“单项冠军”认定。

  2020年,各国对碳排放提出新的要求,我国也提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在2060年前努力实现碳中和。2021年2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提升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循环化水平”、“鼓励绿色低碳技术研发”等发展方向。

  在此背景下,合成生物材料迎来了迅猛发展的契机。美国农业部预测,到2025年生物基化学品将占据全球化学品22%的市场份额,其年度产值将超过5000亿美元。麦肯锡预测2030-2040年合成生物学在医疗健康、化工能源、农业食品等领域每年带来的经济影响或超万亿美元。

  特别在化工能源领域,受益于低成本(部分产品降本约50%)和低碳排放(平均减排30~50%),OECD预测未来10年至少20%的石化产品可由生物基产品替代(目前替代率不到5%)。

  经第三方检测,凯赛生物生产每吨生物基聚酰胺56比传统尼龙66或尼龙6减碳4-5吨;生产每吨生物法癸二酸比化学法癸二酸减碳约22%,同时兼具经济性及绿色环保优势。

  值得关注的是,以凯赛生物生物基戊二胺为原料制备生物基聚酰胺5X系列产品,该产品由可再生植物原料制成,其可再生碳量高达45%-100%。此外,公司生物基聚酰胺产品以塑代钢应用于轻量化场合,减重降耗节能,以塑代塑循环使用,可实现对碳中和的贡献。

  以生物制造实现“碳中和”,凯赛生物发展战略有三个重点:首先,开拓生物材料大型应用场景,使生物制造产品能够大规模取代石化产品;其次,突破纤维生物质纤维产业化利用技术、综合利用生物废弃物技术,为生物制造所需的大宗原料开辟资源;最后,建立合成生物学全产业链的研发和生产设施,保持行业竞争力。

  值得一提的是,报告显示,公司股东总人数由2020年末2.24万户下降至2021年末8849户,同比减少约60%,筹码相对集中。此外,公司前十大流通股股东结构优化,机构投资者数量和持股比例大幅增加,其中招银国际持续增持,曾投资宁德时代的深圳新智达基金也成为新进“上榜”股东。


来源:青岛财经网

免责声明:本文系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转载众多,无法确认真正原始作者,故仅标明转载来源。本文所用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按国家标准立即删除内容!本文内容为原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尚未登录,请 后再评论
发表
  • 以生物制造实现“碳中和”,顺势而为
    2022-06-15 07:46
  • 177****0660
    持仓用户
    价值投资,逢低布局
    2022-04-14 10:35
持牌机构 / 强大股东